腘绳肌:膝盖的稳定器

ag不朽情缘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ag不朽情缘 > 新闻动态 >
腘绳肌:膝盖的稳定器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图片

膝盖作为我们日常行走、跑步、跳跃时不可或缺的关节,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活质量。

而在守护膝盖健康的众多 “卫士” 中,大腿后侧的腘绳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“稳定器” 角色。

一、腘绳肌的解剖与功能

1.解剖

腘绳肌是大腿后侧的肌群,由三块肌肉组成:半腱肌、半膜肌和股二头肌。

股二头肌

起于(长头)坐骨结节,(短头)股骨粗线。止于腓骨头。

功能:屈膝、伸髋、外旋大腿,跑步抬腿时提供动力,防止小腿过度前摆。 

半腱肌

起于坐骨结节,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。

功能:屈膝、伸髋、内旋大腿,在深蹲时稳定膝关节,减少胫骨外移。

半膜肌

起于坐骨结节,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。

功能:屈膝、伸髋、内旋大腿,辅助半月板后移,保护膝关节在屈曲时免受挤压。

图片

2.功能分析

维持骨盆姿态:协助臀大肌和腹直肌,让骨盆保持后倾状态。

作用于髋关节:当下肢未固定时,能使髋关节伸展,还能把股骨拉向后方,比如奔跑时向后摆腿就有它的参与。

辅助身体挺直:下肢固定时,会和臀大肌配合,帮助身体挺直,同时将骨盆拉向膝盖和足部后方。

作用于膝关节:能让膝关节弯曲;其中股二头肌可使膝关节外旋,半腱肌和半膜肌能让膝关节内旋,不过只有膝关节稍微弯曲时,这些旋转动作才能完成,膝关节完全伸直时会锁住胫股关节,阻止旋转。

图片

3.神经血管支配

腘绳肌受坐骨神经(胫神经分支)支配,血液供应来自臀下动脉、旋股内侧动脉及穿动脉。

其肌腱附着处(如坐骨结节)血供较少,损伤后修复较慢。

4.触诊

①股二头肌

体位:受检者俯卧位。

方法:检查者面向受检者大腿站在其一侧,用手掌触及腘窝近端外侧边界,手掌向近端朝坐骨结节轻轻地滑动,沿股二头肌纤维深入臀大肌并止于坐骨结节的方向触诊;受检者轻轻抵抗屈曲和外旋膝关节,以感受该肌张力。

②半腱肌和半膜肌

体位:受检者俯卧位。

方法:检查者面向受检者股部站在其一侧,用手掌触及腘窝内侧界近端,手掌向近侧朝坐骨结节处滑动,沿并行于股二头肌内侧的近端肌纤维触诊;受检者轻轻抵抗屈曲和内旋膝关节;以感受其张力。

图片

二、腘绳肌损伤的常见原因

1. 运动相关的急性损伤

爆发性动作或快速伸缩:短跑、跳跃、足球射门等需要突然加速或减速的运动,易导致肌肉过度牵拉或撕裂。

准备不足:热身不充分(如动态拉伸不足)或疲劳状态下运动,肌肉柔韧性和协调性下降。

力量失衡: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力量比值异常(正常比值约 2:1),若股四头肌过度紧张 / 发达、腘绳肌力量不足(如比值>3:1),会导致膝关节后侧稳定性下降,腘绳肌代偿负荷增加。

2. 慢性劳损与过度使用

重复性动作:长跑、自行车等长时间屈髋伸膝运动,可能引发细微损伤累积。

训练量骤增:短期内运动强度或频率突然提升,肌肉无法适应。

柔韧性差:腘绳肌被动伸展度不足(如直腿抬高试验中角度<70°),或髋关节后伸 / 外旋活动度受限,导致运动中腘绳肌无法充分拉长,易因被动张力过高引发微损伤。

3. 生物力学与姿势问题

骨盆前倾:腰椎-骨盆稳定性不足时,腘绳肌需额外维持姿势,长期处于紧张状态。

图片

步态异常:如跑步时步幅过大、足部过度内旋(扁平足),导致腘绳肌代偿性发力。

核心肌群薄弱:核心力量不足时,下肢肌肉需承担更多负荷。

4. 其他因素

既往损伤史:未完全康复的旧伤易复发。

年龄因素:青少年骨骼快速生长期(骨骺未闭合)或中老年肌肉弹性下降,风险较高。

环境与装备:寒冷环境下肌肉粘滞性增加,或运动鞋缓冲不足。

三、腘绳肌损伤的常见症状

(一)核心症状:疼痛(最典型、最先出现)

位置:主要集中在大腿后侧(腘绳肌分布区域),可向下牵涉至膝关节后侧或腘窝(膝盖后方凹陷处),向上牵涉至臀部下方(腘绳肌起点附近);

疼痛性质:

轻度损伤:多为 “酸痛、钝痛”,休息后可缓解,再次发力(如屈膝、抬腿)时加重;

中重度损伤:常呈 “刺痛、锐痛”,甚至伴随 “撕裂感”,静止时也可能持续疼痛,按压损伤部位痛感明显。

(二)局部异常:肿胀、淤青与压痛

肿胀:损伤部位(多在大腿后侧中下段)可能出现轻微隆起或肿胀,触摸时感觉皮肤下有 “紧绷感”,严重时肿胀可蔓延至腘窝;

淤青(皮下出血):损伤导致肌肉内小血管破裂时,会出现皮下淤青,颜色从初期的紫红色逐渐转为青紫色、淡黄色,通常在损伤后 1-2 天显现,1-2 周逐渐消退;

压痛:用手指按压大腿后侧腘绳肌走行区域(尤其是肌肉与肌腱连接处),会有明确痛感,损伤越重,压痛范围越集中、痛感越强。

图片

(三)功能影响:运动受限与步态异常

腘绳肌负责 “屈膝” 和 “后伸髋关节”,损伤后会直接影响下肢活动:

1.运动受限:

屈膝困难:如蹲起时膝盖无法完全弯曲,或弯曲时大腿后侧有牵拉痛;

抬腿受限:如站立时向后抬起小腿(或躺下时抬起大腿),会因腘绳肌发力疼痛而无法完成;

2.步态异常:走路时为避免腘绳肌受力,会不自觉调整姿势,如:

步幅变小,不敢用力蹬地;

膝关节保持微屈状态,避免完全伸直(因伸直时腘绳肌被牵拉);

严重时可能出现 “跛行”,即患侧腿不敢负重。

四、腘绳肌损伤为什么会导致膝盖痛

1.直接附着传导

腘绳肌的部分肌腱直接连接在膝关节内外侧,一旦肌肉损伤,局部炎症或牵拉感会通过肌腱直接传递到膝盖,引发疼痛;

图片

2.稳定功能失衡

正常情况下,腘绳肌与大腿前侧肌肉配合,共同维持膝关节的受力平衡和运动轨迹稳定。

损伤后这种平衡被打破,膝盖受力不均、运动时易偏移,会挤压、摩擦半月板、韧带等膝关节内结构,进而产生疼痛。

机制:

前向剪切力增加:腘绳肌无力时,股四头肌收缩可能使胫骨过度前移,增加前交叉韧带(ACL)和髌股关节压力。

旋转控制减弱:半腱肌/半膜肌可抑制胫骨外旋,损伤后可能加重膝关节旋转不稳定(尤其合并ACL松弛时)。

3.代偿负担加重

急性期:多为保护性跛行,依赖健侧肢体或膝关节过伸代偿。

慢性期:更可能引发髌腱炎(跳跃膝)、腓肠肌-比目鱼肌紧张(后侧链代偿)或髋关节代偿(臀肌无力时)。

4.其他

神经因素:腘绳肌损伤可能刺激坐骨神经分支(如胫神经),引发放射性膝盖后侧疼痛。

生物力学链影响:髋关节内旋不足或足弓塌陷可能进一步放大膝关节代偿负担。

五、腘绳肌是否需要拉伸的检测

仰卧在垫面上,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,膝盖伸直抬一条腿向上,脚掌与地面平行,注意下方腿不能抬起,脚后跟和大脚枕向前蹬。

如果双腿膝关节伸直不能太高到90度,或者双腿抬高到了90度,但是膝关节不能伸直的话,那你就需要拉伸腘绳肌了!

图片

如果双腿膝关节伸直都能抬高到90度,那么可以判断髋关节活动范围很好,不需要拉伸腘绳肌。

图片

六、腘绳肌的锻炼

(一)基础力量训练 

1.臀桥:仰卧屈膝,臀部发力抬起至肩-膝成直线,保持3-5秒后缓慢下落。 

要点:核心收紧,避免腰部反弓。

图片

2.单腿罗马尼亚硬拉 :单腿站立屈髋俯身,背部挺直,非支撑腿向后伸直,感受后侧发力。 

要点:重心控制在支撑腿,避免弓背。

图片

3. 深蹲跳:自重深蹲后爆发跳起,落地缓冲后重复。

要点: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,减少膝关节内扣。

图片

(二)动态拉伸与放松 

1.双手推墙的方法 : 山式站立,双脚打开与髋同宽,吸气延展脊柱,呼气前屈向下,双手放在墙壁上,保持5-8个呼吸。

图片

2.弹力带辅助拉伸:仰卧屈膝,将弹力带绕于脚底,缓慢伸膝对抗阻力,感受大腿后侧牵拉。

要点:控制呼吸,每侧10-15次。

图片

七、腘绳肌损伤的预防

运动前充分热身,比如动态拉伸大腿后侧(弓步压腿、后踢腿),激活腘绳肌;

运动中避免突然的爆发力动作(如猛力蹬地、快速屈膝),逐步增加运动强度;

日常加强腘绳肌力量训练(如直腿硬拉、臀桥)和柔韧性练习(静态拉伸大腿后侧),维持肌肉平衡;

运动后及时拉伸放松,减少肌肉紧张;

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(如防滑鞋),避免在过硬或不平的场地运动,降低损伤风险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